MK体育新闻 MKtiyu News 分类>>
张MK体育- MK体育官方网站- APP伟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 (摘登)
MK体育- MK体育官方网站- MK体育APP
2025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苏州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兴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十五五”发展,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苏州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新的一年,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我们知难而进、砥砺前行,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姿态,以每个人的知重负重、担责尽责,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新的一年,增量政策持续上新、发展契机稍纵即逝,更需要我们把握机遇、逐光而行,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当好政策研究者、资源争取者,变政策“含金量”为项目“实物量”,以工作“提前量”赢取发展“高质量”。新的一年,生产生活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更需要我们和衷共济、携手同行,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聚焦企业的营生百态、急难愁盼,办实事、解难事,为市民群众幸福“加码”、为广大企业发展“加油”。新的一年,发展任务繁重、改革要求紧迫,更需要我们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定了就干、马上就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尽快把谋划变成行动、用行动干出实效。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提升投资效能。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导向,扎实推进“两产两进两强”,完成工业投资360亿元以上。抓好项目谋划。围绕“两重”“两新”支持方向,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做好项目储备,努力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项目清单,获得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额度支持。抓实项目招引。持续深化“大企业”培育,着力推动本地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优化重大项目招商推进机制,发挥UWC+、招商小分队等作用,聚焦欧美、日韩、沪深等重点区域,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全力引进整机型、链主型项目,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个。抓紧项目推进。盯牢项目从在谈签约到竣工投产各环节,强化全流程服务和全要素保障,推动208个重点产业项目“应开尽开、能开早开”,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激发消费潜能。坚持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让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市场旺起来。扩大传统消费。办好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演艺赛事经济,导入更多高端零售、住宿、餐饮等经营主体,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激活老城区商业配套,新建改造乡镇商贸中心,优化升级专业商品市场,让“老字号”驶入新赛道、“老味道”焕发新生机。促进新型消费。推进直播电商高质量、品牌化发展,投用中服超播商业中心等优质载体,利用AIGC、大模型等赋能直播电商发展,培育、孵化、招引头部主播、新零售品牌累计超50个,力争直播电商网络交易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擦亮“电商创业福地”城市IP。提振大宗消费。推动汽车市场转型升级,完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引进优质汽车品牌,规范发展二手车市场,打造汽车服务消费示范区。用足用好降息、降费、减税等一揽子政策,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化,加大“两智一全”等高品质、改善性住房供给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
3.增强开放动能。加强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抓好“一稳三新”,加大贸易型企业招引,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规则,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越南国际纺织及制衣工业展览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用好沙特中心、“一带一路”(巴基斯坦)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助力企业开拓中东、“大金砖”等新兴市场。进一步完善“市采通”平台功能、加大推广力度,建好用好跨境贸易“三新”社区和苏州外贸新业态集拼中心等载体,保持市场采购贸易常熟出口稳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引导企业对接跨境电商高成长型平台,推动纺织服装、商用设备等优势产业“抱团出海”,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翻番。全力扩大外资规模。把握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外资投资渠道拓宽等机遇,宣传落实好外籍人士在常工作生活便利化措施,用好外债转增资、返程投资等方式,鼓励外资企业新增投资和再投资,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2家。
1.增强科技创新牵引力。扎实推动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支撑企业更好发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管理。依托常理工“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国家改革试点,探索中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积极引育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龙头企业,建优建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载体,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壮大创新企业阵容。完善创新企业梯队引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天”计划、专精特新企业“育林”行动,新增科技招商项目12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150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推进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提升平台建设质效。“一所一策”提升省产研院金属所、北大分子所、液晶所、声研院等机构创新策源能力,建好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常熟分中心、长三角技术转化中心常熟转化基地,推动创新成果更好落地转化、赋能产业。
2.增强产业创新推动力。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探索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畅通产销微循环,促进更多企业“双向奔赴”,全面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坚持“核心产业+”理念,推动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全面拥抱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支持奇瑞捷豹路虎加快推出新能源车型、正力新能二期项目尽快投产达产,鼓励丰田、大陆等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创新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把握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扩大数控机床、海工装备、物流仓储成套装备等产品市场份额,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00亿元。推进纺织服装产业用好服装城、直播电商等线上线下“双千亿”市场,加快研发设计、制造工艺、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打造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时尚消费中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四合一”推进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增资扩产,实施改造和转型项目600个。用好“企业动态感知系统”“工业大脑”,加快低效企业转型和老旧设备更新,引导金属制品、化工等行业企业紧盯市场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协同发展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持续深化数实融合,加快推进智算未来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纺织服装等行业垂类大模型国家试点。加快布局工业无人机、eVTOL等整机研发与制造,带动复合材料、动力系统、航电设备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加快形成“研发生产+测验试飞+总装交付”协同发展的低空制造产业集群。壮大服务业规模。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强链补链延链,主攻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细分领域,支持楼宇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探索“低空应用+”领域,加快培育低空新兴服务业态,力争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5%。夯实农业根基。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省级试点。聚焦优质种业、智慧农业等科技强农领域,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亩、苏州市农业机械化基地2个、蔬菜保供基地3个,全力保障市民“米袋子”“菜篮子”。加快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争创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3.增强要素创新支撑力。完善直接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建议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经营主体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优化土地供给。强化拆旧复垦指标交易管理,完善数据得地要素配置模式,推动用地指标向符合产业方向的优质企业流动。增加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有效满足多元用地需求。提升载体质效。狠抓存量产业片区更新,新增优质载体130万平方米,科学定位产业方向,把好项目准入关口,打造示范级专业特色产业园5个。加强人才保障。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声学等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引育领军人才超200个。加快推进“技能强市”行动,新增中高级工程师超900人,集聚高技能人才总数超12万人。强化金融支撑。充分发挥基金引导撬动效应,积极争取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子基金和第二批产业专项母基金落地,加快天图智飞等产业基金实质性投资,拓宽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1.做优功能布局。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抢抓沪苏(州)一体化契机,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品质提升。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加快构建“二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配合做好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速科产城人融合,推动“南园、中城、北谷”等重点片区加快成形,数字创新中心、声谷科创中心一期等竣工投用,科创港二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中新创智产业园、数字声学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开展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完成既有建筑更新项目10个、老旧小区改造3个、城中村自主更新单元4个,更新15年以上住宅老旧电梯超360部,让城市每天都有新变化。推进基础设施“九张网”补短、联网、提能,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海绵城市、“平急两用”等项目建设,新建改造城乡供水管网39.5公里、燃气管网350公里,增强城市韧性。有序推进农宅归并移位,改善农房2000户,打造中山北路美丽庭院特色带,不断提升乡居品质。持续深化互联互通。协同推进苏州通用机场建设。配合做好通苏嘉甬铁路、常熟西站、沪武高速、海太过江通道、锡太高速建设,加快苏州轨道交通10号线常熟段、通苏嘉甬铁路常熟西站枢纽连接线省道常熟西段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完成虞山南路修复,优化农村道路、客运、物流体系,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动常熟港向物贸港转型,加快进港航道及码头提质升等改造、望虞河拓浚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直航中心、起降点等低空航线基础设施,加速构建“水陆空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做实城乡治理。提升居住环境。一体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全面改善街区、小区环境面貌。实施市容环境“全时全链”管理,高标准推进“城商协作”样板道路建设,提升城市公园体育游憩设施15处。巩固“高标准保洁区”建设成效,打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持续推进“四好”社区建设,推动市场化物管小区业委会(物管会)应建尽建。优化出行服务。持续推进停车“通停通付”,设置“分散式”智能泊位,利用公共部位等空间补充完善电动自行车充停设施,提升市民停车体验。深化公交票制票价改革和运营线网优化,扩面“公交+”特色定制化项目,引入共享单车,提升公共交通出行质效。促进乡村善治。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虞山尚湖、沿江生态农业观光等片区建设,力争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深化“五治融合”,扩面推广积分制等经验做法,优化村庄保洁机制,进一步规范村集体购买第三方服务,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降本增效。鼓励村集体通过抱团发展、存量更新等方式,提升村级财力可持续发展水平。
3.做亮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保护传承。深化“续、多、新”古城保护利用模式,加强常熟古城与苏州古城在保护更新、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互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常熟博物馆改造提升和聚沙塔、燕园等文保修缮,强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办好虞山古琴雅集等文化传承活动,加大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言子相关学术专著出版等文化推广力度,高质量编纂年鉴、志书,推动历史文化更好活化传承。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深化沙家浜旅游度假区、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环虞山文化创意产业带,投用蓝·O2森林体育文化产业园等功能载体。全链条全方位打造“书香常熟”,办好全民艺术提升季活动,推出《追梦沙家浜》红色演艺等更具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引进更多高品质演艺演出,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打造文体旅特色品牌。实体化运营市文化产业招商服务中心,强化文体旅产业项目引进,促进文体旅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具有常熟特色及核心竞争力的文体旅产业体系。做好城市推介,讲好常熟故事,办好尚湖半程马拉松、2024—2025赛季中国女子篮球联赛江苏主场比赛等品牌赛事,创新徒步、骑行等特色活动,拓展团建研学、旅居康养、艺术写生等多元业态,打造更多满足各年龄段需求的新型文旅消费场景,全面彰显“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城市内涵。
1.推动社会保障再提质。贯彻落实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完善“职通常熟”用工服务体系,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个,新增就业2.3万人,确保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100%。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加快促进社保扩面提质增效,力争实现企业职工社保全覆盖。构建多元互补的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套,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万人。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模式,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兜紧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公共服务再提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改扩建、借班办学等举措增加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通过盘活、调剂、扩容等方式放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实施“三名”工程,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方位打响“学在常熟·幸福教育”品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成省职业教育“双优计划”项目评估4个,建成苏州市产教融合项目1个以上。持续深化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全面推行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精心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三级医院“国考”争先进位,实施临床(中医)重点专科“攀峰筑原”专项行动,提升三级医院建设内涵。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强业务联动,加快基层特色科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诊疗量占比。新增公共场所AED100台。全面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打造110个城市友好场景,为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多关爱服务。
3.推动人口发展再提质。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加强新型婚育文化宣传,落实生育休假、补贴等配套政策,积极营造生育友好氛围。拓展普惠托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0—3岁儿童延伸托育服务,加强社区嵌入式托育设施建设,争创省级普惠社区托育点,构建良好养育环境。优化青年发展机制。丰富来常青年人才“一站式”服务内涵,引导更多常熟籍高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加大青年企业家培育力度,让常熟成为更多年轻人成就梦想、收获美好的青春主场。健全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建设工程,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持续做好老年人慢病筛查公益项目,进一步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探索长三角异地养老、候鸟养老等模式,让常熟成为更多老年人养老、享老的温馨家园。
2.紧盯生态环境红线。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出台新一轮“美丽常熟”建设方案,全面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深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力争PM2.5浓度稳定在28微克/立方米左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治理,加快生活污水“厂网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望虞河等通江河道综合整治,确保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重点断面总磷稳定达标。稳步提升固废综合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建筑垃圾全流程“一网统管”监管体系,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推动“两网融合”,全力守护一方净土。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双碳试点园区和企业建设,加强绿电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GEP核算成果转化路径和实现机制,深化“宁静常熟”噪声地图、环境健康管理等国家级应用试点,推动沙家浜国家级“两山”基地建设,树立更多生态标杆、绘就更美城市画卷。